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紫阳:“产业+就业”铺就群众致富路

    信息发布者:双泉村
    2017-07-09 20:33:21    来源:紫阳党建网   转载

    作者:周锦政 余兴福 汪…    文章来源:安康日报

    见到紫阳县高桥镇板厂村的贫困户徐仁伦时,他正在继锋中药材种植收购专业合作社的药材园区除草。他擦掉额头上的汗珠,掰起指头算起了“增收账”:儿子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修脚店上班,每月收入4000多元。自己和妻子在村上的中药材合作社劳动,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加上18亩土地的流转费用和生态补偿,一家人一年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紫阳在脱贫攻坚战中,改变单纯的“输血式”扶贫模式,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开展以修脚足疗为主的技能培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百企帮百村”社会扶贫活动,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像徐仁伦一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

      

        “家有几亩富硒茶,就像养个金娃娃。”紫阳县青中村贫困户陈良华家有两亩老茶园,今年春茶季卖给村茶厂的鲜叶收入达3200元。这几年,他尝到了种茶的甜头,去年又新栽了7亩茶。据村主任冉维富介绍说,全村茶园面积将近2000亩,人均茶园面积达2亩以上,山上的“绿色银行”就是全村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

        近年来,紫阳县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活力源”,充分发挥富硒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建设主导产业基地,积极引导贫困户培育优势产业。出台产业脱贫到户项目资金扶持办法,采取以奖代补、直补到户等方式,引导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汉江、渚河沿岸的城关、焕古、向阳、红椿等镇发展丰产密植茶园,全县发展万亩以上的茶叶大镇9个,人均一亩茶园的专业村55个,茶园总面积达21万亩;蒿坪、瓦庙、高滩等镇,建设魔芋基地6.8万亩;高桥、双桥、界岭等中高山镇,发展以厚朴、杜仲、云木香为主的中药材超过30万亩。

        相对集中连片的产业布局,加速了土地流转,土地逐渐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示范园区集中,全县已累计流转耕地18万亩, 培育现代农业园区67个。累计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24家, 成员达6850人,注册资金2.8亿元,辐射带动农户2.1万户。打破地域、行业界限,把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先后扶持壮大了各类农业龙头企业30余家。扭转了过去单一分散、“小打小闹”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抢抓全省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县机遇,紫阳积极探索“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贫困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有效破解贫困户项目选择难、生产经营难、进入市场难的问题。该县与陕西供销企业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委托该集团将5950万元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资金投资给紫阳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紫阳县开源富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龙头企业,实施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开源实业有限公司在高桥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雇用农户在园区务工,并与周边农户签订玉米订单合同,按高于市场价50%的价格保底回收,带动贫困户870余户2800余人,贫困户人均增收1200元。

     

    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

      

        今年4月,紫阳县人社局负责人在陕西就业脱贫现场会上向全省介绍了技能脱贫的“紫阳经验”。这是继2016年7月安康市政府在紫阳县召开全市技能脱贫现场会,并向全市推广技能脱贫的“紫阳经验”后,紫阳再次获得省级层面肯定。

        近年来,紫阳县把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帮助贫困户增收的有效途径,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免费培训+定向就业”的技能脱贫模式。该县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全国首批“劳务输出示范县”、“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等称号。

        “不下井,不挖矿,干修脚,把业创,发家致富更稳当。”紫阳县免费技能培训基地课桌上贴的这样一句话,格外引人注目。

        “以前在煤矿提着脑袋挣的是辛苦钱,现在在修脚店上班挣的是轻巧钱!”东木镇军农村廖记军,14岁下井做了28年矿工。如今夫妻俩在武汉的一家修脚店上班,月收入上万元,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从“黑领”变成了“白领”。

        紫阳是国定贫困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有贫困户3.1万户9.52万人,贫困群众收入低,增收难度大;常年有8万多外出务工人员,绝大部分人未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大多从事苦、累、重、脏且收入低的工作。

        2014年起,紫阳县围绕“村村有致富产业、家家有致富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标,狠抓修脚浴足、特色烹饪、家政月嫂、电子商务、建筑劳务五大免费技能培训。县上每年拿出500万元培训资金,出台“三包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即包吃包住包就业,免学费、免教材用品费、发放交通补贴。先后与远元专业修脚集团合作开展修脚师培训,与华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合作开展建筑劳务培训,与合作企业签订用工协议。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93期,培训14900人,就业率达70%以上。“十三五”期间,紫阳计划完成免费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以上,贫困人口中的适龄劳动力参训率达到80%以上,使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1门以上职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增收,促进脱贫致富。

      

    百企帮百村 携手拔穷根

      

        “以前靠打零工一年只能挣几千元,现在每个月在园区上班能挣2000元左右,年收入能达到两万元以上。”炎炎烈日下,紫阳县蒿坪镇森林村贫困户郭乾根正在给神农富硒生态农业园区的“九叶青”花椒锄草、浇水,忙得不亦乐乎。跟郭乾根一样,森林村还有80余人都在神农园区上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根据《紫阳县“百企帮百村”社会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紫阳县神农富硒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蒿坪镇森林村进行整村帮扶。公司在森林村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包含种植、加工、休闲度假三个功能区,流转贫困户土地1500余亩,主要经营农业、林业种植、畜牧、渔业养殖、农业产业、休闲观光旅游等,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力争今年实现整村脱贫。

        为了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资金资源市场优势,发挥民营企业家的智慧优势,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紫阳县广泛动员民营企业投身“百企帮百村”扶贫行动。1月19日,紫阳县召开“百企帮百村”社会扶贫工作动员会,一支“社会扶贫大军”迅速集结,向一线开拔,合力攻坚。

        按照“村企共赢”的原则,引导企业自选帮扶方式,帮助全县11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县工商联将全县分成四个片区,专人分片指导,带领企业逐村进行对接,引导企业确定帮扶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和操作性强的帮扶措施。同时,建立乡镇和企业联络员制度,确保企业帮扶计划落到实处。

        部分龙头企业引领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养,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全县16家茶叶企业结对帮扶15个贫困村,通过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流转土地5000余亩,改造老茶园12000亩,新建茶园3000余亩,带动就业400余人,实现了“流转闲置土地保增收、收购鲜叶促增收、安排富裕劳动力稳增收、代销贫困户土特产扩增收”的“四增收”目标。紫阳县鑫合富硒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00余万元,流转土地120余亩,将大棚免费提供给贫困户使用,公司保底收购、统一销售,每个大棚年收入可达4万元以上,同时吸纳了62名贫困户到公司务工,日工资80元,每人每年务工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

        一批商贸企业创新“互联网+”模式,帮助贫困村特色产品对接市场。紫阳县思兰商贸有限公司,在毛坝镇墙院村流转土地20余亩,建立线下“开心农场”,公司免费整理土地,农户自己种植当季蔬菜,全部采用传统种植方法,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公司通过互联网推广,发展蔬菜代种植,所得收入全部归农户所有;紫阳三生网络科技公司则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茶叶、土豆、核桃、干四季豆等农副产品,充分发挥电商优势,将农副产品销往全国。

        据统计,思兰商贸、鑫合富硒食用菌、汉王韵富硒茶业等49家民营企业累计投入资金2200余万元,实施产业、就业、公益、技能等帮扶项目116个,受帮扶贫困群众达2.8万人。

     

        ——原载2017年6月28日《安康日报》头版头条:http://sjk.akxw.cn/akrb/html/2017-06/28/content_18665.htm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