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尖山子上的背老二

    信息发布者:双泉村
    2017-01-14 16:43:59    来源:紫阳人社区   转载

    作者:郝明森

      尖山子不高,千百年来一直安静地横卧在川陕交界东南面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因为不起眼,它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因为不起眼,也很少有外人知道它的存在。其实啊,这里的风景绝好,有各色的松树林,有大片的野竹林,在松竹之间,还有潺潺的流水,山势虽不陡峭,却有舞动之流溪;松竹虽朴实,却又能能听得松涛阵阵,品得竹韵无穷,真的算得上是一个卧藏在大巴山一带的风水宝地。
     
       尖山子脚下有一个居住着百多户人口的村庄,村子里李姓居多,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李家村。村里只有妇女和老人留守村子种地,男人纷纷背起背架上山当背老二。背老二又称之为“背二哥”,是指以背运东西为生的人,见于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山上源源不断的矿产要靠人背下山,堆放在有公路的地方,山上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靠人力背上山。因此,尖山子的背老二是大巴山区一道独有的风景。
      背老二的背运工具十分简单:一副背架子,一个打杵子,一两只大麻布口袋和一根草绳子而已,这便是他们独有的背运工具,看似简单普通平淡无奇,却极为方便切实耐用,它是山里人实践的总结,经验的提升,在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山路崎岖、难于运输的大巴山区,实在无任何背运工具可以与之媲美。

     
      
      背架子约模四尺来长,通常采用紫柏木做成下宽上窄梯子状的背架,下宽不超过肩膀的宽度,上窄不超过人头的宽度,且上部略带一定的弧度。据此形状,尖山子一带人常把背微驼之人戏称为“背架子”。
      打杵子,约模二尺来长,通常选用硬杂木制作成呈“丁”字形状。打杵子形制虽然简单,但用途良多:其一,主要用于支撑背架子,让背老二在长途长时的背运过程中,随时随地随意得以喘息歇气;其二,用以探路,大山里路况十分复杂,背老二在爬山涉水的背运途中,为做到心中有数,常以“打杵问路”的方式来探明路的虚实,水的深浅,以便正确应对;其三,用以防身,山高常有野物,林深多有毒蛇,大巴山散居的人户亦常有护院恶狗,为防止出奇不意的伤害,背老二的打杵子往往能起到防身的作用。

     
       麻布口袋主要用来盛装粮食、盐巴、药材、山货、百货等零散货物,而水泥、化肥、油料、烟酒等有固定包装的,则不需用。一个精壮的或有经验的背老二,一次能背运二、三百斤,一天能行走六、七十里山路,渴了,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吃一点冷干粮,衣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朝着既定的目的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你不能不为大山里的背老二这种吃苦耐劳的毅力和韧劲深深折服,发出由衷的赞美和感慨。
      草绳是用来将货物在背架子上栓固牢靠后,有意从背架子的顶端预留下一截绳子,特意做成一个用于轻松够得着的绳圈,其用途是,当背运歇息时,为防止货物重心的偏移,背老二常以手握绳圈加以调控,以防因重心的偏离对人身带来的意外伤害和货物的毁坏。这看似小小的环节,实在是大山里背老二在劳动实践中的绝妙创造。
     
      
      我记得人民公社时期,当时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劳动,在生产队或交公粮或购化肥、或买水泥的日子,全队几十号精壮劳力一齐上阵,几十副背架子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形成了一字长龙,人多了,后面的往往看不见前面的路况,他们便凭藉着祖辈传承下来的背运经验,让一位老成持重、恢谐幽默、富有经验的打头领路。
      集体背运中,领路者无疑就是群雁之领,群羊之头,虽十分荣耀,但责任委是不小;他一是要有意识的调控背运的行进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容易造成力气的过分耗散而难以持久,也容易造成后面的跟不上趟而无法彼此照应;太慢则会失去应有的劳动激情,让人感到越背越沉重,越背越吃力。
     


      他二是要较合理的把握打尖歇脚的距离,间距过长,负重背运难以为继。领路者往往选择路面较宽地势较缓的地方,将打杵子往背架子下一支,从心底发出长长的一声“咿——呀——”,一身的疲劳随之顿消。后面的一听,便知道是打尖歇脚了,紧接着,便是那一声接一声的“咿——呀——”,然后领头唱起山歌:
       “尖山子的河,尖山子的坡,
         我是尖山子林的背二哥;
         太阳送我上山坡,
        月亮背我过小河,
        打一杵来唱首歌 ;
        人家说我好快乐,
        何曾有过快乐处 ,
        半辈子未出尖山子坡。”
      这边的一唱,对面的也跟着唱起来,有时两边一唱一和,相互调侃很有趣:
    这边问:“背二哥?”
    那边答:“哎!喊啥子嘛!”
         这边吆喝:“上山啰!”
         那边众应:“来罗!”
     

        相互打过招呼,前面的找一个开阔平坦,或有大树遮阴,或有山泉溪流之地,放下背架子,用打杵子支稳后,全身心放松休息,喝喝水,抽抽烟,吃点自备干粮,相互吹牛冲壳子,有说有笑地唱歌解乏:
        “叫声腿杆你莫火巴,上坎就到风门垭,
             店老板娘等着你,敞开胸膛在喂娃娃,
             你要想吃她那热馒头,你就慢步慢步往上爬!”
      歌声此起彼伏,在山谷中回荡,久久不息。
      领头人三是要随时随地观察道路情况,如遇爬坡坎,拐急弯、路湿滑扁窄,有行人或障碍等等情况,便及时唱报给后面的知晓,后面的听报后,一面采取应对措施,一面随声唱答表示知道。这种带有一定韵味的“一报一答”形式,是背老二在劳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也是山区人所特有的。有人把它称为“背运歌”,也有人把它叫做“背运号子”。
      山区背运,爬坡下坎是常有的事,当遇到爬陡坡和下高坎时,领路者不仅要提请后面的注意,而且要激发大家的激情。爬陡坡时,前喊道“山路高——哟!”后答道:“使劲攀——啰!”前又喊:“前是弓啊!”后又答:“后是箭哟!”前再喊:“脚踩稳呐!”后再答:“腿不弯嘛!”下高坎时,前嘱咐:“低头下坎坎——”后答应:“眼睛把细点——”又嘱咐:“腿杆莫打闪——”后答应:“心里莫着急——”
     

      在大山里行走,即使是再偏僻的地方,也总有行人相遇让道情况发生。这时,领路者首先就要判断告知,如果路面较宽让得过时,他就说:“大路朝天,”后面就答:“各走一边,”双方便相让而过;如果路窄难让时,他就说:“干脆打尖让为先,”后面就答:“背架支起靠一边。”的确,山里人历来就有“礼让为先”的传统,这或许是历史的传承,或许是淳朴民风的使然。他们往往是人多的让人少的,下坡的让上坡的,背轻的让背重的,背小件的让背大件的。在相互礼让的同时,还不忘互致问候和嘱咐:“老哥,走得好快哟!”“老哥,小心!路滑要走稳啰!”“兄弟,走路过细喔!”说的实实在在,听得高高兴兴。

     
      在山区交通运输得到根本改善的今天,我下乡路过尖山子,看见通村公路绕到家家户户的门口,那一条条平坦宽敞的公路上早已不见了背老二的身影,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巴山区的遗迹和历史。是遗迹,就应该保存;是历史,当有所载记。让后来的人们知道,只有大山才造就了背老二,只有背老二才能创造出那独有的背运工具和独特的背运文化。此时,我无意看见一农家房檐下挂着的背架,仿佛听到背老二那首歌谣在耳边回想:
       “背老二,好不苦,
       一副肩,三打杵。
       黄家溪,吃晌午,
       三个苞谷粑,
       两碗菜豆腐,
       胀得狗日的眼睛鼓。”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